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煉油技術迅猛發展,取得了一些重大關鍵性技術成果,特別是“十二五”以來自主創新能力和裝備國產化水平顯著提升,掌握了自主知識產權的千萬噸級煉油裝置成套技術,煉油重大裝備基本實現了國產化,部分設備的制造技術已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同時,在重油和渣油加工、高含硫原油加工等多項技術領域與國際同步。
但原油進口量高居不下對外依存度高,煉油能力結構性過剩,乙烯當量進口量不斷增加,低端化工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主要依賴進口等問題制約著中國石油化工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我國在一些關鍵核心領域還很多卡脖子技術,較石油化工強國還有一定距離,中國必須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創新謀發展。值此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行業高質量發展之際,中國石油化工產業應緊抓發展機遇,通過強化自主創新、激發內生活力,實現技術的趕超、產品的國產替代。
中國應拓展進口渠道,加大國內勘探開發力度與科技創新
中國自2017年成為世界第一大原油進口國后,2018 年原油對外依存度再創歷史新高,達到70.85%。與此同時,美國原油進口量則逐年下降,2018年對外依存度降至34.64%,這直接歸功于頁巖油氣革命的成功,但究其根本是美國的能源政策,其底線是確保國家能源的穩定供應。在頁巖油氣革命之前,美國不斷拓展原油進口渠道,并強化探勘開發技術創新,特別是對頁巖油氣勘探開發技術的攻關,通過內外發力,美國原油依賴國外的局面正在改變,在逐步實現能源獨立的基礎上,成為石油凈出口國。美國保證其國內能源穩定供應的做法值得我國借鑒。
中國應持續加大落后產能淘汰步伐,強化裝置結構調整
中國應擴大成品油出口,加快傳統煉油技術升級及新技術創新。在煉油能力方面,2018年中國煉油能力達到8.31億噸/年,較美國僅差1億噸左右,但中國開工率卻比美國低近20個百分點,中國煉油能力過剩超0.9億噸。在原油二次加工裝置結構方面,中國油品質量升級步伐的加速使加氫裝置比例由2011年的40.4%提至2018年54.79%,但較美國仍有較大差距。
成品油方面,中國汽油消費量增速明顯放緩,柴油已連續三年下滑,航煤仍將維持高位增長,汽柴油已出現過剩;然而,作為成熟市場的美國,其成品油產量增速一直高于消費量增速,隨之而來的是出口量的持續增長;當前正是“一帶一路”倡議大發展的機遇期,中國應根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產業基礎和市場特點,有針對性地擴大成品油出口。
在煉油技術方面,中國整體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特別是化工型煉油廠技術走在世界前列。然而,伴隨著原油的劣質化和重質化,油品的清潔化、高端化,對高效、節能、環保的催化裂化、加氫裂化、汽柴油加氫處理、烷基化等新技術、新催化劑、新裝置的需求日增,除了加強上述傳統煉油技術的研發與改進之外,當務之急是攻關用于國防、航天等尖端工業的合成潤滑油基礎油生產技術,高純度氧化鋁等催化新材料制備技術,原油直接生產化工品等卡脖子技術。特別是原油直接生產化工品技術,未來油品需求增速放緩、化工品需求持續增多的態勢仍將持續,該技術的規模效應、成本優勢帶來的經濟效益和強有力的競爭力,將給傳統煉油企業帶來巨大沖擊,并推動煉油業發生革命性改變。與此同時,持續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煉油技術的融合,推動智能煉油廠的建設,助力中國煉油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
中國應堅持乙烯原料的多元化和低成本化,加快石化產品結構調整
當前油價下,石油路線仍是中國乙烯生產的主流。除石腦油外,合理利用干氣、飽和液化氣、加氫尾油等資源作為乙烯原料,將有效降低蒸汽裂解成本。此外,因中國能源特點,非石油路線的煤制烯烴也將持續發展,但成本與美國乙烷裂解裝置存在較大差距,在追求乙烯原料多元化的同時,必須追求成本的最低化。
石化產品供需方面,存在明顯的結構性不平衡,2018年,我國60%~70%的化工產品過剩程度為30%~50%,如合成橡膠、PTA、丙烯酸等細分領域產能利用率不足70%。然而,高性能樹脂、橡膠、纖維、電子化學品等高端化工產品2018年的自給率不足60%,特別是高端聚烯烴自給率僅38.1%。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對全國130多種關鍵基礎材料調研的結果,其中32%在中國是空白,52%的材料依賴進口。高端化工產品生產技術已成為制約中國化工行業高質量發展的短板,就聚乙烯技術而言,我國僅有一項自主知識產權技術,且用于高端膜材料的茂金屬聚乙烯專用樹脂、茂金屬催化的乙烯與高碳α-烯烴共聚物、高性能聚烯烴彈性體、EVOH等核心卡脖子技術仍未突破,即使是當前生產的茂金屬聚乙烯,其質量與美國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此外,茂金屬均聚聚丙烯樹脂、己二腈、1,4-環己烷二甲醇(CHDM)、高檔碳纖維等一些關鍵技術仍受制于人。
盡管中國已成為石油化工大國,但較世界強國的美國仍有不小差距!
|